大学文化

印象内医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大学文化- 印象内医大- 正文

文化育人|内蒙古医科大学校园文化符号解读

发布日期:2023-09-09浏览量:


校徽

学校校徽为圆形图案,由红、绿、蓝三色组成。外环由“内蒙古医科大学”汉、蒙、英三种文字构成;核心部分是用软笔草体书法写成的“内医”首字母 N、Y;数字“1956”,代表学校建校时间。图中的蓝色寓意医学无国界、庄重、严肃。红色代表着鲜活的生命力,象征着医学教育崇尚尊重和热爱生命,犹如盛开的鲜花,代表着全体学生。绿色代表着医学人庄重严谨的求实态度,代表着全体教师职工犹如绿叶,两个字母又构成了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医学事业如同圣火薪薪相传。数字“1956”和核心标志下被展开的书籍,显示出学校悠久的建校史和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双重理念,同时也代表着学校是一所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体的高等医学院校,三色是学校VI的主色。

校训

校训据《辞海》解释,其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从字面上看校训是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培养良好学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简言之,就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即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个性特色和传统的表露,也是一种方向性育人手段和管理措施。

学校的校训为“博学、尚行、精诚、至善”。

博学:博宽广、广博。博学即广泛学习涉猎,要宽口径、厚基础,以期学问学术渊博。

尚行:尚,尊崇、崇尚、尊重。行,行为、规律。《史记·项羽本记》:“大行不顾细谨。”《荀子·天论》:“天行有常。”贾谊《陈政事疏》:“世之有饥镶,天之行也。”尚行,即医学要崇尚实践行为,尊重客观规律。

精诚:至诚,真心诚意。《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地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至善:至,极、最;善,善良、美好。至善即行至善之举,把精深的学问技艺、崇高的品德和至诚之心奉献给人民大众,追求医学挽救生命、铸就健康的崇高理想。

“内医大品格”

“内医大品格”是“艰苦创业、和衷共济、革故鼎新、洁己奉献”。它是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和特征面貌的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学习、工作、实践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经过不断的积淀逐渐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

艰苦创业:是指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理想,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在艰苦的环境中开拓、奋斗。建校初期,教学条件困难,没有难住自强不息的“内医大人”“内医大人”无私奉献艰难创业不懈奋斗,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师生们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

和衷共济:《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衷:内心;济:渡。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上下团结共同克服困难。指“内医人”在建设学校过程中白手起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团结一心。秉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弘扬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敢于解放思想,善于抢抓机遇,追求跨越发展。彰显了继往开来、永不停息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

革故鼎新:《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香炉。”《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故:旧的。鼎:树立。指去除旧的,建立新的。指我校倡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追求卓越培育创造性人才,产生创新性成果。

洁己奉献:洁己,使自己行为端谨,符合规范。《论语·述而》:“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奉献,“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奉献是一种爱,是一代又一代的“内医人”对学校建设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洁己奉献体现了我校立足边疆、服务基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办学特征。